來源:某讀書會
關于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,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:
1980年12月8日晚,著名歌手約翰列儂,在自家公寓前,給粉絲馬克查普曼簽完名,轉身開門之際,誰也沒想到,這個粉絲掏出槍,用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遮掩,朝列儂連開5槍。然后,從容坐在街邊,讀起這本小說。事后,他對警察說,“這本書是寫我的,我就是霍爾頓?!?/span>
這是一本怎樣的小說?它講述了16歲中學生霍爾頓,被學校開除后,在紐約游蕩了1天2夜。這期間,他很自由:住小旅店、逛夜總會……小說一度受青少年們的追捧,好多人模仿霍爾頓,認為他道出了自己的心聲。
這是作者J.D.塞林格有生之年唯一一部長篇小說。他因這部小說成為傳奇,又因避世隱居而成為傳說。成名后,塞林格在美國郊區(qū)買了一塊90多英畝土地,蓋起一座房子,拒絕拜訪,裝上警報器,不和任何人“進行該死的愚蠢交談”,過起小說里霍爾頓夢想的生活,直到91歲去世。
這樣一位作者,寫出這樣一部小說,小說故事雖簡單,但內涵深刻。主人公霍爾頓,表面是個不求上進的問題少年,面對紛繁復雜的外界,他憤世嫉俗又處處碰壁,在一系列經歷后,逐漸找到自我,心靈安寧?;魻栴D演繹了一個青少年邁向社會時,所經歷的迷茫、反叛、逃離與覺醒,對今天的很多人都有借鑒意義。
青春期,由兒童到成人的過渡,是人生的一個特殊時期?;魻栴D就正處于這樣一個時期,此時的他,以自我為中心,敏感脆弱、反叛迷惘,厭惡成人世界又想融入,但不得要領。
粗俗的語言,隱藏真實的表達
讀完《守望者》,很多人印象深刻的,就是它第一人稱敘述中粗俗的表達,有些甚至是咒罵,但也正是這些帶情緒的表達,讓讀者對主人公感同身受,產生共鳴。
(離開學校的那晚)我使出全身力氣大喊:‘好好睡吧,你們這些窩囊廢!’我敢打賭,我把這一層樓的雜種全都喊醒了。不知哪個混蛋,在樓梯上扔了一地花生皮,我他媽的差點兒摔斷我的混賬脖子。
“假模假式”、“偽君子”、“他媽的”是霍爾頓的口頭語,他經常用它們形容成年人。哪怕當歷史老師夸他父母是“再好沒有”的人時,他也“打心眼里討厭這個詞,完全是假模假式,心里作嘔”。
這樣的語言表達,表面上是對成人世界的厭惡和解構,實際是習慣性隱藏自己的感受,尋求與外界平等的地位,在受傷之前先在氣勢上打敗對方,試圖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。
出格的行為,對外界試探
無論是在學校,還是去紐約晃蕩的時光,霍爾頓一直在嘗試跟自己年齡不符的行為。
· 他在火車上,對同學的母親謊報名字和年齡;
· 去酒吧喝酒,又說周圍人“粗俗不堪”;
· 在賓館招妓,最后卻訛錢被打……
在我看來,霍爾頓的種種行為,幼稚又矛盾。一方面想融入成人世界,讓自己是個大人模樣;另一方面,又把握不了成人世界的規(guī)則,對其嗤之以鼻。于是,他認定成人世界是虛偽、墮落的。
其實,這正是青少年邁向成人世界的一個階段,厭惡的同時又渴望認同,不被認同,就假裝排斥,然后暗自療傷。
逃避的心理,拒絕受傷
每個青少年,在某個時期,都有一次離家出走、遠走高飛的沖動。源于他們面對眼前問題,無力解決,于是想停止進步,退回到童年的安全狀態(tài),這其實是一種逃避。
“我打定主意,決計遠走高飛。決意不再回家,也不再到另一個混賬學校去念書了……到西部去,那兒沒有人認識我,我可以隨便找個工作,反正只要人家不認識我、我也不認識人家就成……我還可以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,誰都不會來打擾我……這樣想著,我興奮得要命?!?/span>
霍爾頓之所以想去西部,因為面對現(xiàn)實挫折、人際關系難題,即使他已折騰地筋疲力盡,依然找不到突破口。既然找不到辦法,就躲起來。
青春期的霍爾頓,無論從語言、行為還是心理,無不顯示出這個階段常有的彷徨與迷惘。小說把這些一一講述出來,一方面增加了青少年讀者們的共鳴,另一方面,更加引發(fā)社會對這一階段的青少年,以及這一類型人格的認識和思考。
初讀《守望者》,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是沒有耐心讀下去:主人公霍爾頓,到底為什么這么愛碎碎念,滿嘴粗話,對一切都不滿意,動不動就吐槽全世界?這到底是怎樣一個人?
而且,除了前面講的那些問題,霍爾頓在接人待物、所作所為上,更是讓人不可理喻。
他跟老薩麗約個會,突然就想跟她私奔,攛掇她一起去有森林小溪的地方過美好生活,被一口回絕后,他惱羞成怒,立馬翻臉說人家“真是討人厭極了”;人家生氣,他先是“瘋子似的道歉”,后又放聲大笑起來,反思完又“不知道為什么要跟她來這一套”,最后自我總結“我真是個瘋子”。
在霍爾頓這里,即便是好話,也不正經說。他夸舍友口哨吹的好,說“這個婊子養(yǎng)的吹起口哨來,可比誰都好”;他夸姑娘長得好看,硬說成“真是個漂亮的狗雜種”;他無論是贊美還是罵人,口頭語都是“Fuck”; 他動不動就心煩,總是沒法集中思想……
心理學領域有一種人格障礙,叫“邊緣型人格障礙”:一種人際關系、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(wěn)定以及顯著沖突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。因為介于健康、憂郁癥、精神官能癥、精神病四者之間的邊緣,所以稱“邊緣人格”。這種人格障礙,通常開始于青少年時期前后,表現(xiàn)為情緒極不穩(wěn)定,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沖動,做出傷己傷人的行為。
很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,都有一個艱辛的童年,或缺愛,或被虐、被遺棄,或遭情緒極不穩(wěn)定父母的影響,導致缺乏安全感,人格極不穩(wěn)定。小說主人公霍爾頓,就是個典型患者。
他的父母“很容易生氣”,尤其母親,動不動就情緒暴躁,在小兒子也就是霍爾頓的弟弟不幸去世后,情況更嚴重。這種家庭環(huán)境,造成霍爾頓在親密關系上,無法形成一種穩(wěn)定狀態(tài),經常產生沖突,但對親密感又有一種高需求,使他對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。
他跟老薩麗約會,正火熱時,會把對方想象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,即使事實上他也知道兩人根本不合適,然后就要求建立更親密的關系,一旦遭到拒絕,他立馬表現(xiàn)出不恰當?shù)膽嵟?,甚至貶低、挖苦對方,把對方說的一錢不值。
除了在親密關系上常有沖突,邊緣型人格患者的“分離焦慮”還十分明顯,他們很怕孤獨和被拋棄,缺乏自我安慰能力,只能用各種刺激性行為,來排遣空虛孤獨。這就是為什么,霍爾頓被開除出校后,不回家,而是去住小旅館、逛夜店、濫交女友、酗酒招妓……
邊緣型人格患者,在自我認同感上紊亂,常充滿自我厭惡和憎恨。就像霍爾頓,通篇無數(shù)次說“我真是個瘋子”“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會這樣”,這種自我認知,在人際關系和生活中,難免遭遇各種矛盾和沖突。
他們經常感到被誤解,所以不輕易說出真實想法;時常覺得孤獨空虛,對挫折耐受性差,動不動就逃離;渴望良好的人際關系,但總是愛而不得,然后就會情緒不穩(wěn)定,如此惡性循環(huán)。
其實,現(xiàn)實生活中,這種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很常見,只是他們平時看起來,跟正常人似乎沒什么兩樣,別人難以確定,自己也不愿承認,就成了一種被忽視的病。被忽視的后果,就是不治療,導致當事人越來越痛苦,而和他們相處的人也很累、很困惑。
小說中,霍爾頓的妹妹菲芘,某種意義上,算是一劑良藥。得知哥哥霍爾頓要遠走高飛去西部后,菲芘拖著行李箱出現(xiàn)在車站,執(zhí)拗地要跟他一起去,這時,霍爾頓卻堅定地說,“我改了主意,哪兒也不去了?!比缓髱е栖湃游飯@玩。
此時的霍爾頓,“突然間,變得他媽的那么快樂……險些他媽的大嚷大叫起來,心里實在快樂極了?!?/span>
其實,去西部只是逃避,因為在當下,霍爾頓覺得處處被拋棄被拒絕,難以建立親密關系,但是,妹妹的出現(xiàn),拯救了他,他意識到自己沒被拋棄,還是有人理解他,并想守護他。所以,即使面對傾盆大雨,身上都濕透了,他還是突然變得很快樂,覺得菲芘“看去真他媽的好看極了”。
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形象的塑造,與作者塞林格的創(chuàng)作心理,有很大關系。某種意義上,霍爾頓可以說,是作者在小說里的“自畫像投射”。
跟霍爾頓相似,塞林格讀書時,曾三次輟學。后來因為喜歡寫作,發(fā)表了一些短篇,有了一點名氣后,就隱居起來。
小說里,霍爾頓最終沒去西部,但現(xiàn)實中的塞林格,卻實現(xiàn)了這一“理想”,越隱越深,神秘得不行。他不見生人,偶爾去買東西,有人招呼,他拔腿就跑;拒絕刊登自己的照片,拒絕把自己的作品拍成電影……
塞林格的女兒寫過一本回憶錄,提及父親晚年生活,有很多怪癖:他喜歡喝自己的尿、經常一動不動地冥想、坐進一個怪木盒里治病……
這已經是一種典型的邊緣型人格癥狀。其他作家,當作品被認可后,多半趁熱打鐵更上一層,而塞林格卻選擇躲起來,雖然還在寫作,但就是不肯拿出來發(fā)表。
他的說法是,“不再出書使我得到了一種美妙的寧靜,非常平和,真的。出版是對我的隱私的一種嚴重侵犯。我喜歡寫作,不過,我只是為自己和自己的快樂而寫作?!?/span>
所以,想通過作品探究作者的性格,在塞林格出版的為數(shù)不多的作品里,長篇小說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就顯得更加珍貴。
小說里,塞林格通過對霍爾頓的刻畫,為自己內心的痛苦找到了發(fā)泄和補償,甚至是那種超越了痛苦之上的補償機制。
表現(xiàn)在,雖然在現(xiàn)實世界中,塞林格隱居起來,不給任何人理解他、接納他的機會,但在小說故事最后,他給霍爾頓安排了一個溫暖的結局:他沒有離開,而是守著妹妹,做彼此的“守望者”。
可以說,塞林格本身的性格,成就了這部作品,也成就了它獨特的文學價值,其內在因素跟塞林格的經歷、成長、思想有很大關系。塞林格就是在邊緣型人格障礙中成長起來的,而這,也成為他創(chuàng)作的源泉。
小說《守望者》,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,向讀者講述了一個青少年霍爾頓的所思所想,表面叛逆的背后,其實藏著一個問題少年在邁向成人世界時的困惑、彷徨、無助,和尋求幫助的渴望。
在我看來,透過青春期少年的反叛表面,我們更應該關注的,是如何幫助這種人格階段的孩子正確度過這個時期,為他們構建良好的內外環(huán)境。
外部環(huán)境上,重視關愛、平等、尊重
小說中,霍爾頓的父母是缺席的,沒有交流,更談不上關愛,他們不了解霍爾頓,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,將來出人頭地、開凱迪拉克;在學校里,霍爾頓經常被同學欺辱,卻不敢正面回擊,得不到足夠的尊重;在社會上,他更是覺得成人世界虛偽冷漠,找不到平等。
面對這樣的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環(huán)境,任何一個三觀正處于形成期的青少年,都難免彷徨。
不要等到出了問題才來重視,每一個青春期都值得被認真對待。它警醒我們,平時應該多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狀態(tài),家庭多提供關愛,學校要教育互相尊重,社會應該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。
內部環(huán)境上,建立一個真誠溝通的渠道
主人公霍爾頓,雖然表面上對學校、老師、家長充滿敵意,但內心深處,渴望得到他們的理解和關注,希望跟他們真誠的溝通,以解決心中困惑。
就像,他跟老師安多里尼先生交談完,一開始本來很感謝這位老師,覺得“他待我非常好”“我這么晚打電話給他,他卻一點不見怪”“他一點不怕麻煩,給了我很多忠告”等等,正要認真思考老師給的那些忠告,直到晚上睡覺,才發(fā)現(xiàn)這個老師有同性戀舉動,他立馬彈跳起來,認為成人世界果然充滿偽君子。
青少年時期,是身心成長的一個特殊時期,何況又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,居高臨下、簡單粗暴式教育對他們只會適得其反,很多時候,他們雖表面順從但內心不服。
要注意真誠平等地溝通,了解他們的實際想法,找到情感共鳴,才能對癥下藥,從源頭解決問題。
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可以說是蘊含了現(xiàn)實意義的經典小說,時讀時新。邊緣型人格患者讀它,可以找到共鳴,再從霍爾頓的變化中反思,為自己的改變與成長提供借鑒;其他人讀它,能更深入地理解這種心理,然后,用這把鑰匙打開他們困惑的心門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