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自:佚名讀者點評
《鈍感力》是個美麗的誤會。當時購買《鈍感力》的時候,是希望從書中找到一些,將“敏感”轉(zhuǎn)化為“鈍感”的方法。但顯然渡邊淳一沒有打算提供這個服務,他用通篇17章,講述了鈍感力的好處。
不過好在文風輕松,讀來如同與長者對坐,娓娓而談,讀完輕松、愜意,也有滿滿的收獲感。
鈍感力這個詞,據(jù)說是渡邊淳一的原創(chuàng),大致可以解釋為“遲鈍的能力”。我們通常覺得,一個人敏銳、靈敏是一件好事,但是作者卻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,讓我們看到“遲鈍“、”鈍感”也是一種可喜的能力。
那什么是“鈍感力”呢?渡邊純一用一個例子就解釋清楚了:小K和小N都被公司領導批評,第二天,小K跟沒事人似的,照常上班,而小N卻一直擺脫不掉這件事情的陰影,以致于影響了之后的工作。對比起來,“鈍感”的小K就比敏感的小N,更有優(yōu)勢,而小A的這種對領導批評反應“遲鈍”能力,就被作者稱為鈍感力。
所以,這里的“鈍感力”,不是指笨笨的、木木的遲鈍,而是指“遲鈍的力量”,也就是“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”的一種能力。
在工作中,鈍感力≈挫折商
從上面的例子,我們就可以看到,渡邊淳一所說的鈍感力,放在工作中類似于我們現(xiàn)在說的挫折商(AQ)。
他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在工作中,鈍感力是一種“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,發(fā)揚光大的力量。”
O先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者,同時也是一位自尊心極強的人。一般的作者遇到退稿的情況,可能裝模作樣抱怨一下就繼續(xù)創(chuàng)作了??墒荗先生卻因此遭遇了極大的打擊,以致于提不起創(chuàng)作的興致。后來編輯找他催稿的時候,他也總是無精打采,懶得應對。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(huán),后來有才華的O先生反而從文壇消失了。
相比之下,S醫(yī)生應該算作“厚臉皮”的典型了,他跟隨一位愛訓斥人的主任教授作為第一助手,平時聽得最多的就是各種批評打擊,但是他把這些話都當做耳旁風,該學的學,該做的做,后來成了同輩里進步最快的一位,最后做到一家大醫(yī)院的院長,而且健康長壽。
渡邊淳一通過這兩個例子說明,鈍感力,不是指反應遲鈍,而是一種耐挫力。在遇到挫折的時候,能夠很快調(diào)整好心態(tài),做好自我激勵,繼續(xù)前進,這就是鈍感力。
對于身體健康,鈍感力≈適應環(huán)境的強韌生命力
在作者看來,鈍感力,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抗挫折能力,甚至也是一種保持身體健康的動力。
渡邊淳一曾是醫(yī)學博士,有過從醫(yī)背景。所以,他也從生物學上論證了鈍感力的重要性。有的人容易過敏,有的人天生很皮實。有的人容易失眠,但有的人就天生睡眠好,倒頭能睡。同吃一桌菜,別人拉肚子,但有的人就能安然無恙,渡邊淳一認為,后者就是生物意義上鈍感力比較強的人。
作者甚至用一章的篇幅來論述,擁有鈍感力人,情緒更為平穩(wěn),因此在交感神經(jīng)的影響下,血液的流動會更加流暢,也更容易獲得健康。這個觀點沒有更詳實的科學論證,這里就不妄加評論。
整體而言,在健康方面,渡邊淳一所指的鈍感力更像一種,隨遇而安的能力,一種適應環(huán)境,隨時保持活力的旺盛的生命力。
在情感生活,鈍感力≈包容能力
一對日本夫妻,因為一支牙膏吵到不可開交。這是怎么回事呢?丈夫有點強迫癥,喜歡從后面依次擠牙膏,還要將牙膏尾整齊地卷好。妻子卻是不拘小節(jié),拿到手就擠。為此丈夫每天都要修整妻子擠完的牙膏管,不用說,最終他們?yōu)榇舜蟪骋患?,卻誰也改變不了誰。
這個例子很有趣!
事實上,很多夫妻即使不遇到擠牙膏的問題,也會遇到疊衣服的問題、放鞋子的問題等等,千奇百怪各種各樣的問題。渡邊淳一認為,夫妻生活、情感生活中,就需要鈍感力——說白了就是包容能力,對看不慣的事物,理解并接納能力!
敏感的人會把對方的所作所為都放在心上,日積月累,煩躁和不耐漸漸升級,直到矛盾爆發(fā)。鈍感的人則是要么過眼就忘,要么吵過就忘,反而更利于維持彼此關系的平和。我們有句老話說“臉皮厚,吃個夠;臉皮薄,吃不著”。生活里確實大家更愛和寬厚開朗的人打交道,這樣的人皮實,不容易生氣。這種人也就是渡邊淳一所說的“鈍感力”更強的人。
這里的鈍感力,更像是一種柔韌力,一種人際關系中的包容能力。擁有這種“鈍感力”的人,也更能適應團體生活,獲得更好的發(fā)展空間。
在渡邊淳一看來,鈍感力是一個人成功的必備要素。其實當我們把這個原創(chuàng)名詞拆解開來,就可以看到,“鈍感力”提倡的并不是“遲鈍力”,不是不作為和逆來順受,而是提倡在不要過度反應的情況下,在保持從容鎮(zhèn)定的情況下,按照自己的步調(diào),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鈍感力的釋義一:接納能力
回到開頭的那個例子,小K和小N都被領導批評,為什么兩個人反應如此不同?其實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:同樣是工作失誤,受到領導的批評。好吧,今天太倒霉了,我做的不好,被罵了。然后可以總結一下此有人就是接納現(xiàn)實:次工作中的紕漏,在接下來的工作中,繼續(xù)完善。
也有人始終在這件事的陰影中始終走不出來,他始終不能接受“工作失誤,被領導批評”這件事。也許他會覺得領導是小題大做,覺得自己委屈,甚至越想越覺得,領導是不是不喜歡自己,故意針對自己?自己一直兢兢業(yè)業(yè),卻在這件小事上挨罵,難道真的是自己能力有問題,以后會被人看不起等等。因此,在情緒里打轉(zhuǎn),難以自拔。
接納問題,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兩人真正的區(qū)別在于,一個接納已經(jīng)發(fā)生的事實,繼續(xù)做好下面的工作,一個是鉆進牛角尖,在這個事實里打轉(zhuǎn),跟自己內(nèi)耗。所以,鈍感力其實在這里提倡的是一種接納現(xiàn)實的能力。
為什么從小一起長大,她過成了貴婦,我卻還在為買房子發(fā)愁?
為什么一起進公司,他已經(jīng)成了經(jīng)理,我卻還是基層員工?
這些為什么,都是常見的疑問。
其實看完《鈍感力》,你就仿佛聽見渡邊淳一在嘆氣:不要去追問已經(jīng)存在的事情為什么發(fā)生,而是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接納事實,接納自我,并努力調(diào)整好不足,繼續(xù)出發(fā)。
鈍感力釋義二:專注力
鈍感力,還可以理解為一種專注能力?!熬S護內(nèi)心的小宇宙,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擾?!?一旦下了決心,就能夠無視周圍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,毅然決然地進行。即使聽到別人的諷刺,也是一副“與我無關”的架勢,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。這種鈍感力,正是人們向嶄新的領域挑戰(zhàn)時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動力。
我們是否因為別人的評價,而不放棄一款自己覺得很好看的衣服?
會不會因為別人眼光,而不去爭取一個想去爭取的職位呢?
《鈍感力》告訴我們,別那么在意別人的眼光,專注做好你自己,對周圍的評價“鈍”一點。一個堅持自我的,往往比一個左右搖擺的人,更能獲得成功。我身邊有這樣一個人,同事們都社交的時候,他總是默默地感覺不是很合群,也不大喜歡湊熱鬧??墒窃趯儆谧约旱拇蟀褧r間里,他把自己的專業(yè)技能磨煉得很好,合作的時候,不給他人添麻煩,他的人緣不是靠喝酒喝出來的,都是靠平時合作累積起來的。漸漸大家也就習慣了他這種性格,反而覺得他是一個踏實、穩(wěn)妥的人。也許這就是鈍感力,與其逢迎世界,不如耕耘內(nèi)心,心中有花,世界自然也不會荒蕪了。
鈍感力釋義三:適應能力
提倡鈍感力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于,現(xiàn)在我們崇尚個性定制,什么都以個體的舒適為佳。而《鈍感力》提倡的反而是一種普遍的適應能力。
渡邊淳一在學醫(yī)的時候,因為夜間需要觀察小白鼠需要兩個小時醒一次,因此他鍛煉出一種快速入睡、快速清醒的本領。所以他認為,人在環(huán)境面前,應當更多提高自身的“鈍感力”,不是枕頭就人,而是人應該去訓練更好的睡眠習慣。容易拉肚子,可能除了吃的東西不干凈,可能還由于平時的生存環(huán)境過于干凈,降低了身體的免疫力。人應該更“鈍”一點,去適應環(huán)境的變化,而不是單純?nèi)ジ淖儹h(huán)境,達成人的舒適感。
對于社會環(huán)境,也是一樣。一個公司職員,因為身邊一位女士的香水味而心生芥蒂,要求更換座位。渡邊淳一感嘆“人們的好惡以及忍受范圍各不相同,可謂千差萬別。而公司正是這種好惡之情彼此涌動,互相碰撞的場所?!?“鈍感力”更強的人,才能在各種各樣的環(huán)境中迅速適應,并如魚得水地工作生活,獲得更好地發(fā)展。
所以,我們深挖一下,為什么渡邊淳一如此欣賞贊嘆“鈍感力”,試想有這樣一個人,他對于周邊環(huán)境有很好的適應能力,能夠接納現(xiàn)狀,快速反應,并且非常專注,能很好地完成目標,這樣的人,是不是看起來就非常踏實可靠,而且也更容易成功呢?
其實,當我們更深一層解剖鈍感力的含義的時候,會發(fā)現(xiàn),為什么我們讀《鈍感力》是如此地平和、從容,好像飲茶清談一樣舒緩。其實,《鈍感力》提倡的就是一種修養(yǎng)自我,以達成人與人、人與環(huán)境和諧的思想。
“面對蕓蕓眾生的毛病,有些人耿耿于懷,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視若無睹。在這方面人們的感受各不相同。但有一點非常明確,就是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,才能開朗、大度地生活下去?!?/span>
它提倡的是一種人和人、人和環(huán)境之間平和共處的態(tài)度。
不是非要區(qū)分對錯,公平與否,不是非要一較長短,而是可以以一種鈍化的、甚至的曖昧的態(tài)度來處理問題。
《鈍感力》富有東方式的智慧,它不強調(diào)突出相反,是要鈍一點,圓一點,收斂一點。人不是要戰(zhàn)勝環(huán)境而是要適應環(huán)境。在一段關系中,不強調(diào)主客體,而是著眼于彼此之間的包容和退讓,讓關系得到緩和和改善。
在書的扉頁上寫著:
職場上的鈍感力,可以使人在蕓蕓眾生中出人頭地,笑到最后。
似乎鈍感力是一種決勝之力,可是我卻覺得,鈍感力不是戰(zhàn)斗之力,而是一種托底之力。擁有鈍感力的人,也許不是特別激進、富于激情,但一定是圓融貫通,充滿柔韌之力?!扳g感力”不是強勁的進攻武器,但絕對有水滴石穿的力量。
“鈍”如何比“敏”更有力量?也許看完這本書,大家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了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